圖書編輯:在走向數字出版的路上
來源:中華讀書報 發布時間:2015年09月14日 15:59
近年來,伴隨著數字出版的一路高歌猛進,傳統出版的空間日漸萎縮,產業面臨著大洗牌、大轉型。在這種情勢下,作為傳統出版中的重要角色——圖書編輯面臨轉型,這是新的出版形勢下的必然要求。
傳統圖書編輯將如何轉型?未來的編輯在數字出版中扮演何種角色,如何定位?新的出版工作會對編輯的理念及工作方式等提出哪些具體要求?這些都是當前編輯出版工作者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數字出版:出版方式的巨變
傳統出版,主要特點是以紙質等傳統媒體為載體,內容載體、出版方式等都顯得單一。它的過程,包括圖書的選題策劃、編輯加工、設計制作、印刷、市場發行等一整套程序。編輯占有無可替代的主導地位。
數字出版,則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點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梢哉f,它的全套過程,都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等全套數字化技術的基礎上。數字技術是其中的關鍵要素。數字產品必須通過數字技術,將相關的數字化信息內容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它是數字內容與數字技術的完善結合。
數字技術的運用,把出版變成了全套數字化的系統工程,出版的視野得到無限的拓展。它對傳統編輯的影響,就是使編輯在原有出版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和職能發生改變。傳統編輯所承擔的出版內容策劃、編輯工作,在數字出版中只是被作為全部數字化的一部分而融入其中,不再具有單一性,編輯的獨立地位也不復存在。因此,編輯要轉型進入新的數字出版領域工作,必須對自我職業定位、職業技能方向等重新進行調整。
數字出版以數字技術為主導,但光有數字技術還是不夠的。它必須要與數字信息內容相結合,才算是數字出版;而且它的全程出版活動,也還必須要由人來策劃、主導并操控。人與技術只有在數字出版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相互結合,將數字信息內容以所需要的方式呈現,才有可能完成一件具體的數字出版產品。
數字出版中的這個“人”,有可能是數字技術人員,也有可能是網絡策劃編輯等,但最應該也最有可能的,就是編輯——從傳統出版中轉型的新型數字編輯。
傳統編輯的轉型優勢
從傳統出版到數字出版,其間最大的差別,從出版的本質而言,如,兩者都必須要以一定的文化內容資源為核心,必須要對內容資源進行整理編輯加工,必須借助一定的媒介進行復制、傳播等等,它們又是相通的。因而傳統出版向數字化的轉型,就有許多可以自然利用的便利因素。這其中最大的便利,就是編輯的自然轉型。
首先,編輯是出版機構中掌握出版核心內容資源的關鍵人物。“內容為王”,到數字出版時代,雖則數字技術起關鍵作用,但它的內核,仍是內容。典型如盛大文學公司,依賴其旗下的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等網站多年累積的內容資源,捷足先登,走出了一種數字出版國際化的新模式。而目前國內各出版社是出版內容資源最集中的所在,這也是它們通向數字出版的一張最可靠的“王牌”。這些內容資源,包括其背后的作者資源及所積聚的人脈等,都是由出版社的各位編輯經多年經營累積而來,并以此構成一張龐大的資源網絡,從而形成出版社自身獨特的品牌資源。
其次,編輯熟悉傳統出版中從選題策劃到編輯加工到市場營銷等一整套運作程序。進入數字出版,雖然在出版運行模式及技術運用上與傳統出版有些不同,但策劃、編輯、營銷程序大體的方向還是一致的,編輯可以繼續充當數字出版選題內容的策劃人,與相關的數字技術人員配合,主導或參與數字出版產品的開發、制作與推廣。
再次,編輯還可以利用自身具有的編輯技巧、專業素養等,對數字出版產品的信息篩選、內容方向及內容質量等進行嚴格的把關。數字出版,雖則以數字技術主導出版全程,產品有全新數字化的呈現技術,但與數字技術相配套的內容才是其產品的核心,而這種內容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數字產品的質量。所以傳統出版中編輯審讀加工的關鍵環節,在數字出版中仍不可缺少。而且因為數字出版產品的信息內容更豐富,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內容資源來源更復雜,其內容質量的把關就顯得猶為重要而復雜,這更要依賴于編輯全面而高超的專業素養和編輯加工技巧。
數字化時代的新型編輯
數字出版時代,出版物的內容載體、閱讀方式、出版形式、傳播方式等都發生明顯變化。傳統編輯要轉型進入新的出版領域,除了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外,還要在職業數字技能、職業角色定位、編輯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有所提升和改變,才能適應新的出版職能需要。
編輯轉型,首先就要對數字出版行業有全局的視野,對數字出版的各種技術有充分的理解力。如前所言,數字出版可能涉及各種高新數字技術,如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等。這些技術對普通編輯而言,不可能全部掌握。但編輯至少應該對數字出版的基本行業情形、數字出版的流程、各種數字技術的基本功能及應用等有一定的職業好奇心,有去了解、熟悉的愿望。對于數字技術,了解并理解它們,才有可能知道如何與內容資源結合運用,并懂得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運用。
進入數字化時代,新型編輯還要找到自己的職業位置:編輯應當在其中充當什么角色?按美國出版人柯蒂斯所言,是“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既精通書籍制作、行銷、談判、促銷、廣告、新聞發布、會計、銷售、心理學、政治、外交等等,還必須有絕佳的——編輯技巧”。這樣具備了充分的職業素養的編輯,在進入數字出版領域,對數字出版行業的一些運作方式、數字技術要求有基本的了解之后,具有一定的市場敏感度,就可以充當數字產品項目策劃人。而普通的文字編輯,則可以協助策劃編輯,集中做好數字項目的信息篩選、內容整合及文字編輯工作;還可兼做產品前期的測試及后期的服務。數字化出版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復合型的人才,在對進入數字出版有充分的準備之后,傳統編輯一樣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及興趣特點,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數字出版編輯,仍要像傳統出版一樣,秉持這樣一種理念:在道德的前提下為市場而編輯。遵守職業道德是任何出版的底線,即使其市場化程度再高。與傳統出版相比,數字時代的出版法律道德標準就要顯得更為復雜而多樣,也更難把握,如商業目的與堅守文化使命感的矛盾,數字信息使用的便利與數字版權的矛盾,著作權人、版權人多方合作條件下的復雜關系,等等。執守的方式,唯有多方學習,充分了解,守住底線,做有道德的出版人。
數字化出版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的產品具有內容碎片化、多媒體化、多層次性、交互性等特點。這樣一種產品的開發制作過程,需要以項目組的運作模式來進行。項目組由數字項目策劃人牽頭,首先要列出詳細的項目策劃方案,對內容資源及產品目標等做出最合適的定位,并找到適合它的數字呈現方式,使內容與數字技術相結合,以滿足定向讀者的需求。經論證可行以后,聯系包括內容信息編輯、數字技術相關人員、營銷人員等在內的一整套相關開發成員(另還有市場調查員、媒體聯系人、網絡協調員、數據采集員、產品測試員等,視項目大小與實際需要而定)一起實施。各成員各有分工,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篩選、版權聯系與談判、項目測算、項目規劃、項目技術應用、對外聯絡、市場調研、數據采集匯總、媒體宣傳與營銷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工作時由策劃人統一調度,多方溝通,各成員之間協同合作。項目組的長處是可以集中最優勢的力量,執行力強,目標明確。這樣的工作要求,與傳統出版中編輯單一的圖書策劃及文字案頭工作具有很大的不同,它需要這種“數字編輯”(姑且暫稱)具有“多面手”的特點:在信息采集、篩選時是“挖礦人”,在整合信息時是“魔術師”,在對外與作者、版權方等談判時是“外交家”,在聯系調度各方關系時是“協調員”,在對外市場推廣時是“發行員”……只有在對內容信息進行編輯加工時,他才是傳統意義上的“編輯”。
由傳統編輯走向數字編輯,并不是簡單地“華麗”轉身,這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它需要編輯放下思想包袱,勇敢面對轉型的現實;需要對數字出版行業,對市場有廣闊的、全局的視野;需要對數字出版行業的各個具體方面有相當的興趣和充分的理解;它最需要的還是學習、實踐,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以適應數字出版的現實需要。唯有用心地去調整、改變才會進步。然而,有一些本質的東西,如編輯的職業操守、編輯的文化品位、編輯的奉獻精神等,這些不會變,也不需要改變。